旅游紀念品的設計和生產,一直是旅游要素中的一個弱項。金屬紀念品定制的廠家告訴你們,全國的旅游市場,都是千篇一律的老一套,地方性資源利用不足。比如很多旅游景點的紀念品,可能材料的選用有地域性,但是設計上沒有充分體現地方性,不能充分地利用地域文化資源。
旅游者的足跡遍布各地,他們的眼光是“跨界”的,生產者一定要換位思考,要以突顯的個性來避免產品的趨同,因此要堅持手工生產和手工操作。這種生產方式會自然而然地保持一種個性。
現在的旅游紀念品市場,大家爭相模仿,在設計上沒有創(chuàng)新激情,有制度保障方面的原因。將來可以考慮運用認證、貼牌等保護地方知識產權的手段。當然這個問題很復雜,非遺的知識產權保護和一般工業(yè)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不一樣。非遺多是大家共有的集體財富,是為社區(qū)民眾或者全民所共享的,貼牌后就可能為獨家所有了。如何既起到知識產權保護作用,又避免非遺的私有化,這是一個要重點探討和研究的問題。這個問題不解決,會影響制作者、從業(yè)者的熱情和個性的表達。
針對當地老百姓所共有的非遺項目,應該由當地民眾組成行業(yè)協會一類民間團體來進行生產管理,讓生產合理有序。即便是傳統(tǒng)紋樣,每個人都可以處理得不完全一樣,不必刻意抄襲復制。如果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思路來把握和處理,同樣格式下的傳統(tǒng)紋樣會呈現不一樣的個性化狀貌。怕的是某個人制作的東西一旦好賣,大家便原封不動地照樣制作,這就難免出現惡性競爭了。
在設計制作旅游紀念品時,設計者要有強烈的鄉(xiāng)土情懷,要熱愛自己的鄉(xiāng)土,要保持對傳統(tǒng)鄉(xiāng)土藝術的自信。許多人總是覺得自己的東西很“土”,沒有看到其獨特價值。其實,任何的地方資源或地產自然材料,都不是沒有用的東西,一片樹葉、一塊石頭、一根朽木,都可以憑巧藝而變成一件藝術品。譬如,比之于瓷作,陶作對泥土的要求要低,但宜興陶工精練陶土、粗陶細作,靠匠心巧藝把紫砂壺做成精致高雅的藝術品,陶土價值大幅度提升。可見,不是只有稀缺的材料才有珍貴的價值,也不是只有珍貴的材料才能制作藝術品。地方物產的“土”性,只要把握得當,就會成為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。
要開發(fā)盡量多的產品,而且要精致,也就是說在制作上要盡心。粗獷是一種美學風格,可以堅持,但粗獷不等于粗制濫造。制作上要保持鄉(xiāng)土氣息,但該講究的地方還是要講究。旅游紀念品應該是一種充滿匠心的、有著手藝人情感投入的、耐人尋味的作品。
從根本上說,旅游的人文動機和價值訴求在于尋求“差異性”以及對這種“差異性”的身臨其境的體驗。旅游地對旅游者的吸引力,取決于它相對于旅游者日常生活環(huán)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性。然而,現代旅游活動在帶動經濟發(fā)展的同時,往往也會對旅游活動所倚重的文化差異性構成沖擊。因為旅游活動總是人為地加強著跨文化接觸,以致在由此形成的相互影響的關系中,相對強勢的方面往往會對相對弱勢的方面構成影響,從而不斷削弱其差異性而最終將其同化。如果旅游地的民眾缺乏應有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,那么旅游活動就難免會對當地的文化生態(tài)造成難以逆轉的消極影響,而差異性的喪失必然會削弱旅游地的旅游價值。因此,維護民族或地域文化的差異性,與維護旅游業(yè)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及長遠經濟利益是一致的。